第六篇<全球化投資>第五章-高基期應對策略

巴菲特高基期.jpg

2月份以來,台北股市一片火熱,從封關前的9447漲到2/16號最高9869,漲幅達4.4%,台幣的走勢也很強勁,看起來國際的熱錢不斷地湧向台股,或許上萬點也是沒多久的事,但這陣子,我與團隊成員和論壇上的股友交談中發現,似乎大家都很"畏高",觀察各大論壇的帖子,無不出現居高思危的言論。

 

其實以台股的加權指數組成因子來看,居高思危並沒有什麼不對,但我想就單純投資股票的投資人身分來討論,如果是投資ETF或期貨等其他商品,不再本篇文章的討論範疇,單就以股票投資人而言,我們真的有必要這麼"畏高"嗎?我跟台北股市不熟,但就我現在所接觸到的資訊,以及台灣投資人的想法結合,過去台北股市上萬點都是一個"相對"的高點,當然這是事後論點。

 

台北股市最近一次上萬點是在2015年,中國股市牛氣奔騰的時候,再上一次就是在2000年了,其實就點數而言,這兩次的點數很接近,一個是10328點另一個是10014點,但確實時隔了15年,為什麼台灣不像道瓊或S&P500這樣能不斷的創新高?原因就在於組成台北股市加權指數的成分,採樣的樣本為所有掛牌的普通股,除去IPO與全額交割股,這點就是跟其他國際指數最不一樣的地方,舉道瓊為例,道瓊工業指數的成分股只有30檔股票,這也是為什麼他能一再的創新高的原因,因為以總股本而言,台灣這幾十年來增加了太多的股本了,分母太大,指數當然不易創新高,如果單看台灣50這檔ETF的還原價格,早就已經創新高了,所以我總結台股加權指數的指標性在於當指數來到高位時,代表全市場的公司的總市值已經來到了一個高水位的水平,所以高水位的時候,我們該害怕而把手上的持股先出脫掉嗎?

 

從2000年網路泡沫以來,台股的股本膨脹了很多倍,但同樣的膨脹的還有一個東西,就是國際"熱錢",尤其當美國開始QE,日本與歐盟世界上很多的國家都開始印鈔票,雖然印鈔票的目的在於救市,刺激景氣,但我們要記住一個現實,那就是這些新印的鈔票最終大多數還是流向了富人階級與投行,為什麼?因為政府並沒有一個有效的方式把鈔票送到貧困階級的人手中,而富人之所以為富人,是因為他們早就看穿資本主義的遊戲規則,當貸款利率夠低的時候,如果有好的投資標的,為什麼不借錢出來投資呢?

 

先題外話一下,當然有人會說,投資一定有風險,萬一失敗了呢?以我的人生經歷這樣觀察,太過瞻前顧後的人往往難以下定決心,而這往往也是為什麼有人能白手起家,而有些人三代一貧如洗,這跟教育與人格特質有相當大的關係,舉個例子來說,我之前在文章<賣房買股>中有提到,我自己的親身故事,我看到了一個好的投資標的,一個好的機會,於是我選擇了把房子賣掉拿去買REIT,在這個投資行為我當然經歷過很審慎的評估後才去做的,而這筆投資也大大的翻轉我的財富,但我知道,現在還是有很多看過我文章的人無法認同,或是認同了但不敢這麼做,認為我只是運氣好,固然有些運氣的成分吧,但人一生中的絕佳機會只會出現這麼幾次,如果你不敢勇敢把握,它很快就會溜走的。

 

回到正題,當熱錢多到不知道該投資什麼的時候,它們就轉往高殖利率的股票或股市去,舉個例子來說,美股的平均本益比是25倍的話,殖利率2%不到,台北股市的平均本益比只有15倍,但殖利率有3%以上,這都是讓熱錢流入台北股市的利基點,所以說就算台股的股本增加了很多,但是相對的全球的資金量也更豐沛了,過去台股上萬點靠的大多是內資的抬轎與量能,但現在靠的是外資,在2015年我們可以看到,一樣是有動能上萬點,至於動能到底有多強?能把指數推到多高?我覺得這沒有去思考的必要。

 

該思考的是現在手中的持股股價是否合理?是落後大盤還是領先大盤?基本面的好壞?我們該專注的是個股的表現而不是大盤的表現,因為大盤漲,我們手中的持股不見得會漲,不需要太過擔心大盤的位階高,因為我們不可能準確的預測到底會漲多高,如果一檔能漲到100元的股票,你漲到50元的時侯就因為害怕大盤過高而賣掉了,這樣不是很嘔嗎?而萬一這個上漲過程持續了2~3年,難不成這2~3年都不投資嗎?

 

所以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,"大盤位階高絕對不是我們賣股票的原因"。

 

那指數高位階的時候,對於手上沒股票部位的人該怎麼辦呢?我認為還是要把重點擺在尋找優質的投資機會上,相較於平時進場買進股票的信心程度60~70%,當高位階的時候,信心程度至少要有90%以上的投資才值得進場,意思也就是我們幾乎找不到投資這家公司會不賺錢的理由,平常位階的時候,我們做投資也會問很多的為什麼要投資的理由,假設很多的情境,基本上只要大部分的情境都是能獲利的,以及下檔風險有限,這樣的標的就適合平常的時候就進場投資。

 

但當高位階的時候,所以平常時候會買進的股票都已經來到一個合理或高估的股價了,這時就不適合再進場去買這些股票,而因該是去找尋被市場忽略的冷門股票,找尋它的投資價值,又或是當非系統風險發生時,導致優質公司股價下跌到被低估的水平,這兩種狀況都適合在指數高位階時進場投資,當然這種情況的下,能找到符合條件的標的是非常少且困難的。

 

而至於什麼時候真的該退場把股票賣出呢?請參考<股市真規則>一書中,第一章五個投資人該賣出股票的理由,這裡我簡單的再列出來一次:

 

(1).你是否犯了某些錯誤?

 

(2).基本面轉差

 

(3).股價成長超過內在價值太多

 

(4).你這些錢有更好的投資標的嗎?

 

(5).你是否在同一支股票上面投資太多?

 

這五點是基於價值投資的賣出理由,但上述的方法無法避免掉系統性風險且對於市場的變化反應較慢,而且我們不像巴菲特,擁有一家保險公司,變現能力很強,在股災的時候有足夠的籌碼能夠支撐下去,甚至有挽救公司免於破產的能力,我在這裡再提供一個判斷的方法,在指數高位階的條件下,當市場上出現系統性風險的"實際"發生,且風險足以導致基本面的轉差(簡單說就是足夠大的利空),且股價有效跌破一季的平均成本線,此時我們可以將手上風險較高的持股(易受景氣影響或有倒閉疑慮的公司)先賣出換成現金,或是轉買風險係數低,股價不易波動的股票(這類公司通常是國營企業,或是有很強的剛性需求),對於原本就是持有這類有剛性需求股票的投資人,其實可以抱好持股靜觀其變,若有多餘籌碼,價格回落到合適的點位也可以考慮進場。

 

由於最近的大漲,我第一筆在台股的投資策略也開始收到成效,就是做多宏碁與放空華碩的策略,在2/14號,宏碁最高來到15.45元,最後收在15.1元,而華碩當天收在273.5元,用收盤價來算,扣掉一些成本大概賺不到2%,經過這段時間,讓我看到宏碁開始有些不一樣的地方,首先最明顯的就是已經連續11季沒有持續虧損了,雖然去年整體營收還是衰退,但淨利率有提高,現在就看宏碁的CEO陳俊聖如何帶領宏碁這個老品牌創造新的價值。

 

所以我決定再觀察3個月看看,看宏碁的表現能否較去年來的好,雖然說第一季不是NB的旺季,但宏碁的swift系列這次做得還真是不錯,尤其看的到這次宏碁真的有吸取以前失敗的經驗,這次從高單價到低單價的新商品都有,要不是這次包含SSD、 DRAM與面板現在都供貨吃緊,宏碁的營收應該是還要增漲的空間。

 

 

還有宏碁業外投資項目我也覺得很實用,像是停車大聲公APP,可以幫助我們駕駛人更快更方便的找到停車位,也可以知道該停車場的停車資訊,這是一個可以媒合需求與供給的APP,這讓身在台北市的我非常的有感覺,每次到一個陌生的地方總是不知道去哪找停車位,雖然說這個APP可能沒辦法幫宏碁創造什麼利潤,但總歸是看到宏碁投資有成果的地方。

 

 

今天還看到一則新聞是說,宏碁的庫藏股執行率是0%,這是一件很值得深思的事情,當初祭出庫藏股的理由是因為打消無形資產減損,造成去年由盈轉虧,怕股價因而動盪所以祭出庫藏股,在當時我認為這是一個拋掉過去包袱清掉財務報表上的累贅手法,但現在知道執行結果,坦白說,執行率為0%是有些口頭護盤的感覺,但站在經理人的角度去想,我假設我知道公司產品第四季賣得不錯,今年我剛好有盈餘可以用來抵銷之前的虧損,而且我預期我未來會更好,那我就會去執行上述打消資產減損的動作,而且當看到雖然消息公布後,股價有大幅震盪,但明顯有外資進場撐盤,在這種狀況下,身為經理人還需要真的去執行庫藏股嗎?事後論的結果,的確股價也沒有再探底,反而又一度漲到15元的水平,或許今天公司派跟外資有勾結炒作,但不管怎麼樣至少要出正面的消息與成績,否則就沒有炒作股票的意義了,現在要注意的反而是外資的動向,以及等待基本面到底有沒有持續的轉好,這兩點是比較關鍵要看的指標。

 

 

下篇待續…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香居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