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巴菲特談事情的本質.jpg

 

 

第六篇<全球化投資>第四章-週期循環股

 

時間過得很快,來到台灣後沒過多久又過了一年了,在台股的布局也大致完成了,一方面也多虧了團隊成員的資訊共享,我才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找到不錯的標的,當然在公開的文章裡面是不會提到團隊成員所研究的股票,新年當然有新的布局,我在2016年就注意到台灣有一檔股票叫統一(股票代碼:1216),他在香港也有一家子公司有上市叫統一企業中國(股票代碼:0220)◦

 

會注意到這檔股票其實也是從生活中發現的,像是家裡常買的瑞穗鮮乳,常去的統一超商,都是台灣的統一集團旗下的企業,在做統一這家公司的功課的時候,我發現其實統一在台灣已經發展到一個無所不在的規模了,像是星巴克、太子建設、神隆、黑貓宅急便、統一證券...等等已經深入台灣人民的生活當中,這樣的一家大集團理論上來說應該已經把觸角伸出台灣了◦


 

果然,在深入調查一下,統一將它的事業版圖發展到了中國市場,並且已經在那佔有一席之地,統一在中國的發展是由統一中國為代表來管理的,統一早在1992年就進入中國市場,一開始也經營的有聲有色,但因為中國市場的環境還是跟台灣市場有所區別,競爭的廠商更多,而且因為地區性的不同,消費者的偏好也不一樣,以至於統一在中國無法像在台灣這樣擁有食品龍頭的地位◦

 

現在中國的食品市場還是處於百家爭鳴的狀態,市場的競爭很激烈,統一在大陸的佈局與深耕的範圍非常廣,基本上一線至三線的城市都有統一的身影,主要商品為飲料跟泡麵,但在大陸,統一的主力商品有個最大的對手,就是同樣出身台灣的康師傅(股票代碼:0322),這家公司從90年代就一直競爭到現在,最一開始是康師傅占優勢,但到了現在差距已經很小了,原因就在於原本泡麵市場市佔率較高的康師傅,在一系列的競爭 模仿 創新 抹黑,最後是由統一的老壇酸菜牛肉麵勝出,而飲料市場方面,統一也靠著小茗同學與海之言,成功的搶下大陸競爭激烈的飲料市場的一席之地◦

 

在我看來,統一有個很好的底子,台灣市場基本上它已經做完了,而中國市場對它來說還有很大的空間去努力,根以紮下,只待成長茁壯,但問題來了,到底是要投資台灣的統一好呢?還是投資香港的統一好?這兩者的差別是,香港的統一受惠不到台灣市場的營收,而台灣的統一可以受惠到香港的統一的營收成果,台灣統一持有香港統一的70.54%的股權,超過五成以上◦

 

再來觀察財務比率的部分,還是台灣的統一比較好些,香港的統一本益比是22.94,而台灣的是21.35,相差不大,又由於去年中國地區的天氣異常,降雨量大,導致夏季氣溫也不高,這衝擊到統一的飲料銷售營業額,2016下半年香港的統一企業中國的股價是一路的下修,再加上統一旗下的招牌飲品”小茗同學”冷泡茶,居然因為形象上與北京小名文化發展公司所註冊的漫畫人物”小明”相仿,被法院判賠50萬人民幣,雖然金額對統一集團來說不大,但卻讓我覺得荒謬,其實兩者之間的形象的差異是很大的,這樣居然還會敗訴,這讓我對於中國市場的表現看法更加的保守◦

 

甚至連統一董事長羅智先對統一2017年的營運目標居然是「不成長」,當然會採用這樣的策略是有原因的,我先討論短期的策略效果就是,營收不會成長,對我們投資人甚至專業的投資法人來說,不成長就代表著衰退,這也是為什麼統一從去年第三季以來股價大幅下滑的主因◦

 

再來看為什麼統一在中國要採取這種策略,主因是統一在中國的通路主要是透過經銷商再往下販售,但過度的追求出貨量會造成經銷商的庫存堆積,為了解決庫存問題,經銷商只好降價出售,而羅智先不樂見這樣的情況發生,其實統一為什麼能力抗康師傅拿到泡麵市場龍頭地位,主因就在於高單價的差異化,不再像以往的殺價競爭,而是把自己的產品當精品在賣,又再加上中國的消費者環境衛生意識崛起,開始更注重產品的安全與健康,同樣是泡麵,只要品質好味道好,單價高點其實無所謂的◦

 

而統一現在推行的零庫存策略,就是為了減輕經銷商的銷庫存壓力,維持住自己產品的價格,當然相關的負面影響也是很多的,例如產能沒有完全利用以及在不成長的狀況下,對於產品的廣告投放與宣傳力度勢必會減少◦

 

當然剩餘的產能可以用來開發新的產品,但做食品的很困擾的一點是毛利通常較低,如果不規模化生產,利潤是很難拉高的,如何在不影響現有產品線的狀況下,在研發出一個主力商品並規模化生產,這一管理上的一門學問,外部的問題還有,當你的宣傳力度放緩,競爭對手就會趁勢降價或宣傳搶市,市佔率要維持也是個學問,相信羅智先做出這個決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,但中間的調度調整才是最重要的◦

 

在評估完統一的狀況後,我認為台灣的統一是現階段比較有價值去切入投資的,原因在於,雖然大陸市場的可能衰退有影響,但股價已經整整下修了半年,食品股不同於科技股的是它有很大的剛性需求,以世界級的綜合食品公司來說,目前統一的本益比算是偏低的,殖利率3.6%是相對來的優異,雖然對大陸市場部分有些擔憂,但統一也在大陸幾十年了,早已達到規模化,市場會完全淘汰掉統一的可能性很低,而現在集團做出策略上的調整,這個時候正是一個比較好的切入點,再加上我觀察到統一的股價有一個循環的慣性,第一季到第三季中通常有比較好的營收,也造成股價容易在此階段做一個爬升,但當進入第四季的時候,月營收就容易出現衰退◦

 

造成此循環的主因主要跟季節有關係,統一畢竟是以飲料為主力商品,台灣是地處熱帶海島氣候,除了冬天以外的時節,基本上都是很熱的,當然這有部份也要歸功於全球暖化,因此統一在這些季節的營收數字上會比較好,股價也容易上漲◦

 

再加上我觀察到了,統一底下的金雞母統一超也出現較大的回檔幅度,跟台灣政府的勞基法修改案一例一休也有些關係,但它畢竟是屬於巴菲特所說的消費型獨佔企業,就算今天成本增加了,股價因而回調,但實際上企業還是能賺錢的,ROE可能從30%下調到25%甚至20%,但如果長期來講,一家ROE能每年維持穩定20%的公司不是好公司嗎?重點是在於什麼時間與什麼價格去做買進,但以目前統一超的股價與本益比來看,這個回調的過程可能還要持續一段的時間◦

 

於是我決定這個時間點還是投資統一為佳,因為它已經是個控股公司,就算中國不賺錢,超商也賺得少點,但它還有其他的事業體可以幫他賺錢,像是星巴克和菲律賓的7-11,都是統一的金雞母,我在54.2元進場買進了統一,之後又在52.8元加碼了一次,希望能有不錯的報酬率◦

 

後記:農曆過年後,國際股市不斷的飆高,當然台股也不例外,於是許多人開始畏高了,當然小心謹慎不是錯,但如果投資要一直隨著大盤的位階起舞,那心情勢必震盪起伏,這樣做投資是很累的,投資股票最首先要重視與了解的,是你買的公司,而不是全市場上所有的公司,這就是個股跟大盤的差別,如果我們連自己買的公司的了解的不夠透徹,我們又有什麼辦法能看得清整個市場上的公司變化呢?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香居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